小綠搬家囉,請點選至新連結觀看:點選。

 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【閱快樂】請問侯文詠:一場與內在對話的旅程

 

書籍名稱:請問侯文詠:一場與內在對話的旅程

作者:侯文詠_台灣嘉義人,台大醫學博士,目前專職寫作

侯文詠FB專頁:連結

購書連結:連結

 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 

「如果人生是一道證明題,你自己,就是最好的答案。」

這句話,我想可以成為這本書,最核心的宗旨。

 

「請問侯文詠:一場與內在對話的旅程」的創作,來自於侯文詠在演講場合和座談會的發問,他發現經過縝密的思慮,有些問題可以用更好的切入點思考,有些答案,其實可以用更有趣、更周密的方式回答,他也強調本書所寫的,與其說是答案,還不如說是對於自己從過往到現在,到底都學些什麼的重新檢視。因此,這本書帶給人的並不是「標準答案」,而是引導我們去思考我們在人生中的價值觀與抉擇,而從他提供的案例,我們可以反思自己過去與現在,並思考自己的未來。此外,這些引導也能給予在夢想與現實中間徘徊的人一柱強心針,讓讀者得到一點安慰:原來走過的路、做過的事,從來就不是白費。

 

本書連同楔子,總共有11個章節,僅針對個人比較有感的3個章節進行心得分享。

 

你不是真的很愛錢吧?
這個章節,講到了「內在價值」和「外在價值」,侯文詠分析自己身為醫生對照修女所抱持的價值,相異在什麼地方:

驅動我成為一個醫師最重要的動機是成就、榮耀、財富這些外在的價值--為此,所以我關心病人能不能「治癒」。而驅動修女的動機卻是來自她所信仰的內在價值--為此,因此她關心的是「病人」(甚至是所有的人)。因為這樣的差別,當面對一個無法治癒的病人時,我顯然走投無路了。可是對修女來說,無法治癒的病人仍然還是病人。(P.42)

 

如果你真的很喜歡做一件事,無論中間遇到什麼困難,你也會想盡辦法克服,因為你有搞清楚,自己為何而做(why),我想這就是侯文詠所描述的「內在價值」。我們會接受一個工作,應該不單單是為了得到金錢、名聲等外在價值(what),這個工作肯定有某個部份是自己喜歡(至少不排斥)的部分,記住自己為何選擇這份工作的「內在原因」,能幫助自己在「不爽快」中,多一點繼續下去的動力。

 

抱著「分享」的內在價值,就是我持續寫部落格的動力。

 

興趣可以當飯吃嗎?
關於這個問題,侯文詠先生給了一個強而有力的回覆:

關於興趣有沒有前(錢)途,根據我的經驗,事實是:你根本不可能知道。(P.64)

 

有沒有覺得驚天一劈,好像醒了?!古語有說:「行行出狀元」,這句話真的不是蓋的,不然在每個領域,就不能有那麼多的精銳產生,做麵包的吳寶春、做設計的吳季剛,都是很好的例子,我們被「某些興趣不能當飯吃」困住,自己嚇自己的大腦說〝謀可能〞,這是其中一個切入點。另一件要思考的是,我們不可能預測未來,你永遠不知道自己的興趣,未來會有怎麼的發展,J.K.羅琳不知道,侯文詠也不知道。所以你能做什麼?相信自己就對了!相信自己內心那個「隱晦而模糊」的召喚(侯文詠特別用了「隱晦模糊」這個字眼,代表這是無法一開始就看清的),聆聽它,相信它,並緊緊跟隨,直到水到渠成。

 

這裡有個問題是,我怎麼會知道自己要什麼?侯文詠提出了「抽屜理論」:把所有東西倒出來,把非要不可的放進去就對了。我在此也提供一個自己最常用的方式:問問自己進棺材那一天,你會後悔這一生沒做什麼?(我每次的答案都是:會後悔的自己沒有用文字,影響或改變這個世界任何一丁點。) 

 

最後你可能還是會問,問題是我連吃飯錢都沒有了,搞啥興趣啦!侯文詠的書中,也有這樣的建議:

把目光放遠-假如這件事需要做五年、十年,甚至是更走的事情,用什麼樣的資源、或者什麼樣的風險,是你可以歡喜自在地承受的?有了這樣資源配置的基礎,你才能從容、無後顧之憂,全力以赴地去追隨、呼應內在的召喚。(P.72)

也就是說,如果你需要一份薪水,你可以把興趣融入在工作中,或是利用工作之餘,進行與發展自己的興趣,因為興趣的經營,是一場馬拉松,所以要持續保持渴望的心情,歡喜自在地去做它,而不是義無反顧、爆衝式的進行。而侯文詠也強調,興趣和我們未來的前(錢)途未必直接相關,而是會經過轉化,就像愛看電影讓他成為一名作家,喜愛古典文學成就了J.K羅琳的哈利波特。我們永遠不知道興趣會帶我們去哪個地方,但只要那是我們的興趣,我們唯一要對得起自己的,是享受那每一個過程,持續耕耘下去。

 

格局來自真心渴望
侯文詠在書中提到在課堂引導學生思考「格局」這個主題,他提到「新格局」來自跳脫慣性思維,而跳脫慣性思維的方式為《論語》中所言:學而時習之,不亦悅乎。也就是說:

把學到的『思維』,用來重新『檢視過去的生命』,同時放進現在的生活中,不斷地『練習』。(P.160)

 

人要有新的視野,必須先反觀自己生活中的一切,看看自己與典範/書中的差別在哪裡,接著你會想往那個地方靠近,就會採取行動,同時也把自己帶向更大的格局。而我們一般人,會遇到的下一個問題是:我看那個人這個行為很偉大或我覺得書寫得很不錯,但我就是沒動力採取行動阿!侯文詠引用了「小五男童助癌友」的報導,讓學生和讀者瞭解,關鍵就在於:讓新格局和自己所有連結的真心渴望。

 

當你最想追的女生,告訴你把頭髮剃光,就跟你在一起,你剃不剃?要是你真的想跟她在一起,肯定剃。驅動一個人行動最大的關鍵,就來自於這個行動是有正面且主動意義,我們不想讀書是因為考100分是被動的,但如果你去找到一本書可以解決了你一直搞不懂的問題,這是主動的。如果你真的很想有一個新的格局,那麼你必須找到一個切入點,讓自己和那個新的格局有聯結,自然就會有所行動。一個更快的方法是,想像自己在「新格局」當下的情景,例如:站在馬拉松講台領獎,且眾人歡呼。解決了某個問題,並跟眾人分享的喜悅。自己剪了某個造型之後,帥氣/美麗眾人稱讚的樣子。減肥成功,一堆追求者飛過來的畫面等。如果這樣的想像,還是不能幫助你有所行動,那就再找一個非這樣不可的理由......。一個人能不斷創造自己的新格局,將會有源源不絕的成就感與快樂。

 

不知道在哪裡看到一篇文章曾提到,想像自己未來五年或十年後的樣子,回推到現在每一步行動,踏踏實實地執行,你一定會走到那個地方。這也是我一直以來,驅策自己建構職涯的方式,非常好用,分享給大家。當你在未來的路上又躊躇時,試著想一想初衷,然後繼續邁開大步吧!

 

記得當初朋友問我看完這本書有什麼心得,我還真的一時語塞,這是一本「重量級」的人生思考書,每個章節的主題與個案,都值得每個人反覆斟酌與思量,甚至串接,如果真要說最大的幫助的話,就是對自己「內心的渴望」更篤定也更有方向感。而如同開頭所說的「如果人生是一道證明題,你自己,就是最好的答案。」不管是生涯規劃、夢想與現實、或是緊張和低潮時的處理,透過侯文詠的穿針引線與引導把梳,答案都會浮現在我們與自我對話的旅程中,而我們也要謹記,答案是個有機體,隨著年紀與閱歷的累積,或許會有不同答案,與自我對話是一項紀律,而不是一個做完就結案的任務。

 

願智慧與我們同在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小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